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
2023-07-03 來自: 青島市坤增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26
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一、培養前的準備工作
1、各構筑物建成,并經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后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并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最后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3、根據日后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站)需進行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
pH、水溫、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BOD5/CODCr
、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大糞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鈣Ca(H2PO4)2),以備缺什么補什么。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污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后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二、培菌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時引入生活污水)至一 定水位,并注意水溫
2. 按風機操作規程啟動風機,鼓風。
3. 向好氧池投加經過濾的濃糞便水(當糞便水不充足時,可用化糞池和排水溝內的污泥補充。),使得污泥濃度不小于1000mg/L,BOD達到一 定數值。
4. 有條件時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種,加快培養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養運行工藝對反應池進行曝氣、攪拌、沉降、排水。
水氣體積控制在1:(5~10)。曝氣時間采取6h充氧,4h停機的方式進行,排水參見7。
6. 通過鏡檢及測定沉降比、污泥濃度,注意觀察活性污泥的增長情況。并注意觀察在線PH值、DO的數值變化,及時對工藝進行調整。
7. 測定初期水質及排水階段上清液的水質,根據進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濃度數值的變化,判斷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優勢菌種的情況,并由此調節進水量、置換量、糞水、碳源、氮源、磷源的投加量及周期內時間分布情況
8. 注意觀察活性污泥增長情況,當通過鏡檢觀察到菌膠團大量密實出現,并能觀察到原生動物(如鐘蟲),且數量由少迅速增多時,說明污泥培養成熟,可以進生產廢水,進行馴化。
三、活性污泥的馴化(調試)步驟
1. 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準備進水。
2. 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氮源。
3. 達到較好處理后,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氮源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后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氮源。同步監測出水CODcr
濃度等指標,并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后上清液。
4. 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于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后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并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四、調試期間的監測和控制在調試及運行過程有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進水CODcr
濃度、pH值、溫度、溶解氧等,所以對整個系統通過感官判斷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監測分析的結果對影響因素進行調整,使處理達到效果。
1、溫度溫度是影響整個工藝處理的主要環境因素,各種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圍的溫度內生長。生化處理的溫度范圍在10~40℃,溫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 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于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7~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3、營養物質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并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 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廢水中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懸浮物質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通過預處理懸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氣時會形成浮渣層,但不影響系統對污水的處理。
5、溶解氧量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于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
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特別注意DO
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
6、混合液MLSS濃度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數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對高濃度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一般均需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本工程調試運行期間MLSS范圍在:4.4~5.6g/l之間,佳值為4.8g/l左右。
7、進水CODcr濃度,進水中有機物濃度對處理影響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鏡檢活性污泥處于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后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污水調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
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后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后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9、污泥指數SVI,正常運行時污泥指數在800/mg左右。